創意地方營造 讓驚喜變成日常

平面設計對生活帶來的影響,可能不及建築設計般顯而易見。但只要細心留意,便會發現平面設計在城市中無處不在,存在於每天看到的路牌路標、交通路線圖、招牌廣告、報章雜誌、海報橫額等。平面設計不但為我們指引方向,讓我們掌握城中發生的大事小事,也塑造出一個地方的個性。為期3年的創意旅遊計劃「#ddHK 設計#香港地」,由一口設計工作室擔任 #dd創意.營造社區的創意夥伴,並邀請了本地創意工作者及平面設計師合作,為灣仔的街頭巷尾注入視覺驚喜。

#ddHK帶來的最大驚喜之一,想必是與港灣消防局合作,邀請5位本地設計師,為局內紅色風琴閘設計「消防局」的中英文字體。新設計旋即得到廣泛關注,不少人在社交媒體上留言分享,可見紀律部隊新潮有型的形象,的確令人耳目一新。5款設計分別融入了不同的本土元素,其中陳濬人運用從前在香港常見的北魏書法體,配合消防員的硬朗形象;而麥綮桁則在其原創字型「機械明朝」中加入模型印刷的細部特徵,創造出類似昔日商店鐵閘、牆壁標語等常用的字體風格。兩款設計將為人熟悉的視覺風格放置於出乎意料的地方,創造全新視覺效果。

另外,胡卓斌和蔡劍虹的設計分別展現了香港獨有的雙語文化。前者將繁體中文及英文字優雅工整地交錯排列,後者則將兩種文字重疊起來,部分英文字母同時組成中文筆劃,饒富趣味。最後,郭家榮的設計最具反差效果,他將風琴閘化作舞台布幕,配合具有舊電影海報美術字味道的字體設計。這個字體設計項目,不只成為打卡熱點,也一改消防部門一貫嚴肅的形象,予人嶄新的觀感。

#ddHK帶來的另一驚喜,則在於到處可見的行人路之中。一口設計工作室選擇了最尋常的事物——行人路,激發公眾在日常生活中探索城市的獨特之處:「行人路是城市建構中最基本的部分,能令公共空間活起來的路面設計卻在香港很少見。」為了拓闊公眾對行人路的想像,他們跟4位香港藝術學院畢業生合作,在灣仔幾個馬路交界的行人路面上創作。

他們的畫作設計,融合了所在位置和社區的特色,也採用了街坊們在工作坊中提出的想法。其中丘卓妮以飯桌為題,創作位於皇后大道東及石水渠街交界的地面畫作,表達位於附近的藍屋為社區所帶來溫情洋溢的感覺。而馮正權則沿用他的一貫設計風格,於修頓球場的入口地面,繪畫了正進行各式活動的人形標誌,映照球場內外繁忙喧鬧的灣仔街景。黃敏靖運用了抽象手法表現灣仔北的商業建築,帶出它們千變萬化的美態,作為香港藝術中心入口的地面設計。而李佩羲則揀選了利東街具歷史意義的元素,如當鋪招牌,於街道入口喚起大家的集體回憶。

另外,4個地面設計同時加入導向功能,指示附近街道及文化景點的方向。「這些地面創作不只美化街道,同時具備尋路功能,希望能提醒人們留意在公共空間中常被忽略的事物。簡單如行人路也可構成一個地方的身份認同和歸屬感。如在行人路上花多點心思和設計,在城市中漫步便會變得更有趣好玩。」一口設計工作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