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營造刷新城市身份

Wind & Foster的「這是灣仔」

城市中的人事物不斷變遷,一個地方的身份演變也從不止息。繁囂的鬧市容易令人忽略身邊的細微變化,而透過採用各式各樣的地方營造策略,能刺激人們對社區產生新的想像和建立更緊密關係,重新發現及塑造城市身份。BODW城區活動自去年11月開展,來到3月繼續為大家帶來豐富的設計相關活動,聯繫不同海外及本地創意團體、商業及機構為社區進行地方營造,加強人與地方之間的關係,為社區帶來新方向。當中Wind & Foster「這是灣仔」openground「#CITY」,帶領我們以全新視角細看灣仔和深水埗。

“採用各式各樣的地方營造策略,能刺激人們對社區產生新的想像和建立更緊密關係,重新發現及塑造城市身份。”

「這是灣仔」:捕捉和描繪21世紀的城市面貌

設計能與其他藝術形式協同融合,為進行地方營造增添層出不窮的創意。「這是灣仔」項目結合設計、舞蹈、錄像和攝影,透過舞蹈這個世界通行的語言,捕捉和描繪21世紀的城市面貌。項目由港鐵公司委託及與香港設計中心聯合策劃,是英國設計工作室Wind & Foster 「Moving Cities」系列一部分。該系列已於巴塞隆拿和達拉斯等多個歐美城市進行,並獲獎無數。

Wind & Foster總監Jevan Chowdhury與香港芭蕾舞團藝術總監Septime Webre,以及45位芭蕾舞者合作,以灣仔街道和景點作背景,如莊士敦道、茂蘿街、灣仔街市等,引發城市的詩意動感。舞者在街頭翩翩起舞,激起街上人事物意想不到的互動,產生剎那間的關係,並以錄像和攝影捕捉下來。整幅長約150米的創意作品位於港鐵灣仔站內,為大眾熟悉的街景注入懾人的藝術感,突出灣仔新舊交織的景象,讓人欣賞到一直被忽略的城市設計和空間運用細節。

「這是灣仔」製作花絮

「#CITY」:呈現深水埗街道的人事個性

近年不少小店和咖啡廳進駐深水埗,靜靜地為舊區注入文青氣息,而空間結合咖啡廳、展覧廳和設計書店的openground正是其中一員。他們以社交媒體盛行的「hashtag」話題標籤為靈感,為社區帶來新鮮感。在過去十多年間,話題標籤改變了現代文化,著名的#IceBucketChallenge、#BlackLiveMatter 和 #MeToo 等等網絡活動席捲全球,引起網民關注在現實世界的社會議題。

以香港的「design portal」為定位,openground策劃了「#CITY」項目,將本地設計師與深水埗街坊和社區連繫起來。他們向設計師提出了一條問題:「如果把『#』實體化放到街道上,會以甚麼形式呈現社區特色呢?」來自不同領域的設計師就這個問題探索和創作,他們包括 Brian LeeHillary Fung(產品)、Charlotte Law(室內)、Scarlett Leung(數碼)、Sannia Ho(平面)和 Helen Leung(項目管理)。他們創作的3個設計裝置於週末放置於汝州街、大南街及基隆街,公眾可自由探索,並不妨前往openground店內窺探一下裝置背後的故事(展出至3月22日)。

openground的「#CITY」

深水埗的街道充滿特色,#CITY透過3個設計裝置,呈現3條街道的人事個性:汝州街聚集多間布行,設計師將觸摸不同布料的觸感體驗轉移到裝置中;大南街的街景被他們平面化,製成獨家襟針扭蛋,讓觀眾重溫小時扭蛋的快樂時光;他們用黑膠唱片收錄基隆街的日與夜,讓觀眾選播街道生活剪影。3個設計裝置會在指定日子展出(2月29日、3月1日、3月8日、3月14日及3月22日),讓街坊途人觀看設計師們怎樣以「#」演繹社區。

汝州街
大南街
基隆街

靈活變通的精神是香港最令人驚嘆的一面,城市的個性和特色從不間斷地變化。這裏的未來面貌由我們今天塑造,何不從設計和地方營造中汲取靈感,拓闊我們對城市未來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