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設計才俊聚首 細述異國設計文化閱歷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旅遊的價值廣受認同,現今更有研究發現,我們不但可以透過旅遊增廣見聞,更能提升創意。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就幾百位時裝界的創意總監的個案進行研究,發現旅遊和文化體驗經歷愈多的創意工作者,其作品愈具創意。香港設計中心舉辦的「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DFA HKYDTA)自2005年起支持了百多位新晉本地設計師往海外實習或進修,鼓勵年輕設計才俊提升創意。「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更於10月18日舉辦了一場聚會,邀請新舊得獎者於The Woolmark Company羊毛創意資源中心聚首一堂。今年新鮮出爐的獎項得主,更從當中六位過往得獎者的外地體驗分享中偷師。

於2016獲獎的龔翊豪(Alvin)前往位於哥本哈根3XN建築師事務所實習,參與了幾個位於比利時、澳洲和丹麥的公共建築設計,以及涉獵建築信息模擬的項目。丹麥文化講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讓他反思香港的工作節奏:「較短的工時讓設計師有思考和喘息的空間,工餘時可以培養其他興趣,設計靈感自然更加豐富。」遊歷各個北歐國家,拓闊了他對設計融入日常生活的想像:「在他們眼中,公共藝術和有質素的城市空間好像是必然的,大家靈活享用之餘,亦感受到那是設計團隊努力的成果。」回到香港,無論是工作內外,他繼續實踐跨界項目,例如跟本地白鐵及書法藝術家合作創作的裝置藝術展品《玩字》,「我現在更相信設計的影響力,希望成為一位有影響力的人,而建築師可能只屬其中一個身份。」

2015年得獎者李翊呈(Cyril)選擇在位於巴塞隆拿的產品及室內設計公司Lagranja進行實習,在那裏他接觸到產品研發的不同階段,當中包括設計起稿、建製首辦及測試改良。對和合設計和可持續設計特別有興趣的他,觀察到這些元素在歐洲並不是新穎噱頭,「而是現代設計的基本要求。」這讓他反思設計師的社會責任:「我們要思考一個設計是否能改善生活,推動社會進步。若純粹為滿足商家利慾或買者的虛榮,我們有責任拒絕,並要嘗試扭轉。」他最大的得着,並不在於學會模仿地中海的設計風格,而是認清自身不足,並且學到透過行動改進,「只有嘗試過,才知道想法是否可行、如何改進。」他回來後,一直專注發展其設計工作室Blackbody Lab,試驗創新項目。以《Open Wallet》為例,它不只是一件運用了摺紙技巧而設計的銀包,其目的更是爲了展示正確的升級再造要如何與產品週期及回收過程結合。

黃雋溢(Westley)於香港理工大學修畢學士學位課程後,於2015年獲得HKYDTA,前往倫敦藝術大學,修讀品牌設計碩士課程。為了思考更多創作的切入點,他的碩士論文深入研究品牌設計的起源和發展。在英國,他感受到社會制度的重要性:「好的制度能造就良好行業生態,保證設計師的待遇,間接孕育好作品。」他也了解到「好的教育讓平民也有成為伯樂的能力。好的美學教育不是追隨潮流,而是從最根本的審美做起,讓大家的生活更有品味、更美好。」一年的經歷開拓了他對設計於制度層面上的理解:「這些看法已經融入我的價值觀,我會以不同方式跟人分享,包括我的作品。」

除了Alvin、Cyril和Westley,鄧曉瑩、梁雯蕙和梁鎮霆也分享了他們分別在西班牙、日本、美國及台灣的實習體驗。這次難得的聚會得到The Woolmark Company的支持,於羊毛創意資源中心順利舉行。這個於2016年成立的資源中心,繼續實踐其使命,旨意啟發、連繫和提供培訓給國際品牌和紡織及時裝業。功能多元化的設施位於九龍觀塘區,為羊毛相關信息和業務的國際樞紐中心。來賓可在此探索羊毛的天然好處之外,中心也為香港的紡織業及設計師帶來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