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猴》:以創意探尋人類根源

提起猿猴攀爬摩天大廈的畫面,大家可能會立即想起電影中金剛爬上紐約帝國大廈的場景,那一幕表達了人類跟自然的對立關係。但如果你最近經過中環的H Code,抬頭一望,會發現由澳洲藝術家Lisa Roet創作、14米高的吹氣雕塑《金猴》,重新演繹了那經典的一幕。作品於去年12月設計營商周期間開始展出至今年4月10日,是設計營商周延伸計劃BODW 城區活動的項目之一,旨在促進創意設計和本地商業的合作。Lisa熱愛靈長類動物,在過去30年間一直以藝術探索人類和牠們的關係。她跟DMatters分享了她的創作理念,以及創意、科學和商界之間的關係。


《金猴》以緬甸金絲猴( sneezing snub-nosed monkey )為原型創作,可以分享你的構思和研究過程嗎?

多年前,我開始以《Extinct Distinct》為題,以我對新發現的瀕危靈長類動物的記錄,創作一系列作品。10年前,我開始研究婆羅洲猩猩時,得到一群科學家的邀請,參與於當地尋找新品種的項目,也負責以視覺形式記錄新品種的資料。那次成為了我開展一個長期項目的契機,而《金猴》便是這項目的成果。

關於緬甸金絲猴的有趣故事有很多,牠們的朝天鼻便是其中之一。融化的冰雪和雨水很容易流進牠們的鼻子裏,令牠們打噴嚏。在牠們被發現之前,附近村民上山時聽到噴嚏聲,認為是祖先們患了感冒。到當地旅行的科學家展開調查,在2010年於雲南的高山地帶發現了這品種。牠們的棲身地受全球暖化所影響,令牠們成為了全球氣候轉變的象徵。

我的概念是創造一隻大型的緬甸金絲猴,懸掛於城市中心的摩天大廈上,表達城市化的急促進展,以及城市和自然共存的關係。為了令雕塑可以懸掛在大廈外牆上,我用了一種很輕、可充氣的金屬物料。充氣和放氣的過程也表達了這瀕危物種的脆弱生命。

《金猴》最具挑戰的地方是甚麼?你怎樣克服?

將雕塑安裝到大廈外牆上是最困難的一部分,天氣和風勢是一大挑戰。確保作品於展出期間安全穩固是公共藝術項目成功的關鍵。在這類型的項目中,合作的團隊尤為重要,這次在香港很慶幸能跟一個很出色的團隊合作,跟我一起構思怎樣裝嵌作品。

多年來,你透過多種媒介探索靈長類動物這個主題,包括雕塑、攝影、繪畫、電影等等,你認為哪個媒介最能傳達你的訊息?

我的作品和所用的媒介互相補足,而像《金猴》這種大型公共項目則帶來很大的滿足感。它能吸引到不同年齡層和背景的人,一方面讓普羅大眾接觸到藝術,另一方面提供了不同層次的參與,讓有興趣的朋友深入了解作品的意義。多年來,我主要於藝廊體系中創作,公共領域對我來說是非常不同但很重要的一環。作品走出畫廊,能讓公眾參與關於自然環境、全球暖化、物種滅絕等議題的討論。

近年藝術和科學的交匯得到更多關注,你自創作初期便一直以自然和環境為主題,你認為藝術和科學之間的關係有甚麼轉變?在未來會怎樣發展?

其實,我當初是因為當不了科學家而開始藝術創作的。當時我想唸靈長類學或動物學,但物理成績不夠好,中學一位藝術老師反而鼓勵我修讀藝術。完成學業後,在80年代時我已決定透過藝術進行我對科學的研究。在申請第一個藝術資助時,我被問到究竟是科學家還是藝術家——那時候沒有人明白呢!

現在,我常受大學邀請,給理科生演講,也得到科學家的邀請,參與科學研究。現在世界各地都更了解創意思維,而藝術家最擅長的便是發揮和激發創意,能為其他領域帶來創新想法。這其實也不是新鮮的想法,回看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家,像布魯內列斯基、達文西等,藝術和科學的結合所帶來的成效,在他們的作品中是非常顯著的。

作為 BODW 城區活動的一部分,《金猴》展現了創意產業和商界之間的火花,你認為商界是不是愈來愈重視創意?在向商界推廣藝術項目時,最困難的地方是甚麼?

我對藝術家、商界贊助和環境科學之間的關係非常感興趣,我認為三方能作出同等重要的貢獻,合力讓帶有正面訊息的藝術項目成真。很多企業正着手研究它們在未來的可持續性;藝術和科學永遠都需要資金贊助,而科學家則需要視覺表達的協助。三方聯手可以變成很強大的力量,當中最具挑戰的地方是如何說服商界相信創意和視覺手法的力量。

《金猴》之後,你的下一個作品是甚麼?可以預告一下嗎?

我被邀請了參與一個將會巡迴世界各地的國際藝術項目,作品關於科學家及環保主義者Jane Goodall,表揚她的重大貢獻。她是我的童年偶像,也是我的女性榜樣。在男性主導的科學世界中,她以女性科學家的身份,研究動物行為,提出嶄新觀點,例如指出牠們也有感覺和情緒。另外,我也將在新加坡有一個新項目呢!

《金猴》展出期至2019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