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atters 2021 9月號

深入設計
香港設計中心行政總裁黃偉祖博士

我們生活中各個方面,都能受惠於以為人本的設計。以人為本的方式,意味著設計與受眾有更深層和真切的連繫。

今期DMatters訪談了香港新一代的設計師,他們在設計上不約而同均重視身份認同、可持續性和合作精神,並相信改善生活的「好設計」,從來也值得我們追求。另外我們亦會探討地方營造(Placemaking),如何能加強公眾與地方的連繫,為用家創造正面的體驗。

上月,我在與新城電台共同主持的節目《生活就是設計》中,訪問了YAS微保險(YAS MicroInsurance)的市場及夥伴策劃推廣主管方安生(按此重溫)。他是我們新一季節目「Creative Tech」系列中首位登場的嘉賓,談及保險科技(InsurTech)如何重新定義保險,以滿足用戶新生活模式的需要,例如為行山、騎單車、跑步和乘車意外而設的微保險計劃,以及方便使用的YAS微保險手機應用程式。方安生分享說:「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收集有關現時一般保險計劃的數據,看看大多數的事故與哪方面有關,以及最常見的保險索償是什麼。如此一來,我們在設計產品之前,已經充分了解到用戶的需要。」我期待未來與更多不同的嘉賓,就「Creative Tech」主題一起討論和分享,繼續為聽眾帶來啟發。

近日我一直在好奇,傳統上會引起負面聯想的環境(例如了無生氣的醫院走廊),如何能透過設計得以改造。去年我們設計營商周(BODW)的講者之一、英國設計師Morag Myerscough,便以此為挑戰。她運用色彩斑斕的藝術作品與設計,將英國雪菲爾一間兒童醫院的病房,轉化為繽紛、充滿希望和溫馨的空間。同時她亦考慮到較年長的兒童需要,為了患自閉症,以及其他不能忍受鮮豔色彩和圖案的兒童,專門設計了藍綠色系。

Morag Myerscough 以色彩斑斕的圖案設計把英國雪菲爾一所兒童醫院的病房轉化為溫馨的空間

設計師Jason Bruges在倫敦大奧蒙德街醫院(Great Ormond Street Hospital)創作的互動牆,亦充滿樂觀感覺、想像力和希望。最近他在東京展出了文化性的機械裝置「不變的園丁」(The Constant Gardeners)。這個裝置以禪宗式的展示,結合機械人技術、日本園林文化和體育運動,提供一個平靜的空間,讓參觀者能放鬆和享受片刻寧靜,好好沉思自省。

Jason Bruges作品「不變的園丁」於2021年東京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在上野公園展出,一共四個工業機械手臂在一塊大型礫石畫布上演示不同的動態圖案

回到香港,我們亦細看香港設計中心「設計創業培育計劃」(Design Incubation Programme,DIP)和「時裝創業培育計劃」(Fashion Incubation Programme,FIP)的本地設計師,如何看待好設計的意義。透過「#ddHK設計#香港地」(Design District Hong Kong)實踐的「維港蛻變」設計裝置,我們亦探索創意的地方營造。在《地方營造:締造樂活社區》 一文中,基於疫情無法外遊的情況下,設計師分享如何在香港這個高密度城市,利用地方營造重塑公共領域,讓都市人享受樂趣的好方法。另外在建築署的支持下,香港設計中心將擔任公眾休憩空間行動組(POS Action Lab)座談會的設計思維顧問,發展設計思維方案,以創新公眾休憩空間。

成功的設計,往往歸根於它所喚起的情感,正如DIP其中一位設計師,在《設計好生活》一文中所說:「透過設計,我們追求舒適自在、平衡和有生氣的感覺。」當你與以人為本所設計的空間、產品或服務作互動,你會感到被理解和包容,覺得舒適和滿足。你將體會到價值感,同時感覺自己受到重視—— 你也絕對會因而感到愉快。

各位設計愛好者,祝閱讀愉快。

按此 瀏覽 DMatters 9月號 完整內容。

香港設計中心
行政總裁
黃偉祖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