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猴》:以创意探寻人类根源

提起猿猴攀爬摩天大厦的画面,大家可能会立即想起电影中金刚爬上纽约帝国大厦的场景,那一幕表达了人类跟自然的对立关系。但如果你最近经过中环的H Code,抬头一望,会发现由澳洲艺术家Lisa Roet 创作、14米高的吹气雕塑《金猴》,重新演绎了那经典的一幕。作品于去年12月设计营商周期间开始展出至今年4月10日,是设计营商周延伸计划BODW 城区活动的项目之一,旨在促进创意设计和本地商业的合作。Lisa热爱灵长类动物,在过去30年间一直以艺术探索人类和牠们的关系。她跟DMatters分享了她的创作理念,以及创意、科学和商界之间的关系。

《金猴》以缅甸金丝猴( sneezing snub-nosed monkey )为原型创作,可以分享你的构思和研究过程吗?

多年前,我开始以《Extinct Distinct》为题,以我对新发现的濒危灵长类动物的记录,创作一系列作品。10年前,我开始研究婆罗洲猩猩时,得到一群科学家的邀请,参与于当地寻找新品种的项目,也负责以视觉形式记录新品种的数据。那次成为了我开展一个长期项目的契机,而《金猴》便是这项目的成果。

关于缅甸金丝猴的有趣故事有很多,牠们的朝天鼻便是其中之一。融化的冰雪和雨水很容易流进牠们的鼻子里,令牠们打喷嚏。在牠们被发现之前,附近村民上山时听到喷嚏声,认为是祖先们患了感冒。到当地旅行的科学家展开调查,在2010年于云南的高山地带发现了这品种。牠们的栖身地受全球暖化所影响,令牠们成为了全球气候转变的象征。

我的概念是创造一只大型的缅甸金丝猴,悬挂于城市中心的摩天大厦上,表达城市化的急促进展,以及城市和自然共存的关系。为了令雕塑可以悬挂在大厦外墙上,我用了一种很轻、可充气的金属物料。充气和放气的过程也表达了这濒危物种的脆弱生命。

《金猴》最具挑战的地方是甚么?你怎样克服?

将雕塑安装到大厦外墙上是最困难的一部分,天气和风势是一大挑战。确保作品于展出期间安全稳固是公共艺术项目成功的关键。在这类型的项目中,合作的团队尤为重要,这次在香港很庆幸能跟一个很出色的团队合作,跟我一起构思怎样装嵌作品。

多年来,你透过多种媒介探索灵长类动物这个主题,包括雕塑、摄影、绘画、电影等等,你认为哪个媒介最能传达你的讯息?

我的作品和所用的媒介互相补足,而像《金猴》这种大型公共项目则带来很大的满足感。它能吸引到不同年龄层和背景的人,一方面让普罗大众接触到艺术,另一方面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参与,让有兴趣的朋友深入了解作品的意义。多年来,我主要于艺廊体系中创作,公共领域对我来说是非常不同但很重要的一环。作品走出画廊,能让公众参与关于自然环境、全球暖化、物种灭绝等议题的讨论。

近年艺术和科学的交汇得到更多关注,你自创作初期便一直以自然和环境为主题,你认为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有甚么转变?在未来会怎样发展?

其实,我当初是因为当不了科学家而开始艺术创作的。当时我想念灵长类学或动物学,但物理成绩不够好,中学一位艺术老师反而鼓励我修读艺术。完成学业后,在80年代时我已决定透过艺术进行我对科学的研究。在申请第一个艺术资助时,我被问到究竟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那时候没有人明白呢!

现在,我常受大学邀请,给理科生演讲,也得到科学家的邀请,参与科学研究。现在世界各地都更了解创意思维,而艺术家最擅长的便是发挥和激发创意,能为其他领域带来创新想法。这其实也不是新鲜的想法,回看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像布鲁内列斯基、达文西等,艺术和科学的结合所带来的成效,在他们的作品中是非常显著的。

作为 BODW 城区活动的一部分,《金猴》展现了创意产业和商界之间的火花,你认为商界是不是愈来愈重视创意?在向商界推广艺术项目时,最困难的地方是甚么?

我对艺术家、商界赞助和环境科学之间的关系非常感兴趣,我认为三方能作出同等重要的贡献,合力让带有正面讯息的艺术项目成真。很多企业正着手研究它们在未来的可持续性;艺术和科学永远都需要资金赞助,而科学家则需要视觉表达的协助。三方连手可以变成很强大的力量,当中最具挑战的地方是如何说服商界相信创意和视觉手法的力量。

《金猴》之后,你的下一个作品是甚么?可以预告一下吗?

我被邀请了参与一个将会巡回世界各地的国际艺术项目,作品关于科学家及环保主义者Jane Goodall,表扬她的重大贡献。她是我的童年偶像,也是我的女性榜样。在男性主导的科学世界中,她以女性科学家的身份,研究动物行为,提出崭新观点,例如指出牠们也有感觉和情绪。另外,我也将在新加坡有一个新项目呢!

《金猴》展出期至2019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