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atters 2018 9月号

公共空间设计  重新发掘城市身份

几乎所有国际大都会都拥有一个世界级公共空间——纽约有中央公园、首尔有清溪川、悉尼有环形码头,这些优质公共空间是城市生活的焦点,让不同人士聚集。随著保育歷史文物的趋势,很多老化或被閒置的空间,如运河、车轨路段、体育场馆等,都被復修重建成公共设施。它们的大变身不单美化了城市空间,更彻底改变了社区的氛围,甚至人们的生活模式。

公共空间是一座城市中无可取代的灵魂,连繫社区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的公共领域理论,还是齐美尔(Georg Simmel)的城市陌生人概念,当代文化论述早已详细阐述了这一点。公共空间是认识社区的一扇窗,以获奖无数的哥本哈根公园Superkilen為例 ,公园内摆放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物件和设施,建立起其多元文化社区的身份。

谈到重新营造社区,纽约市的空中公园High Line 是个极佳例子。位於曼哈顿西区,High Line原本是被废弃的铁轨路段,活化后成為纽约人最喜爱的休憩空间,他们爱在那里慢跑、看眾生相、欣赏在散步道两旁的街头艺术。整个活化项目由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 的行政总裁James Corner策划,他在今年六月的设计「智」识周(KODW中分享了他的设计哲学。High Line周遭以前是破旧的工业区,现在变成了宜居又安全的社区,四周都是新潮公寓。住在附近的人甚至自发组织观星、热汤分享等活动,促进社区交流。目前,James正忙於深圳前海的城市规划,他以五个绿化带,像「绿手指」般伸入该区,為未来发展设下环保框架。

横跨亚洲,我们看到愈来愈多的优质公共空间。Plan b 的共同创办人游适任(Justin Yu)跟他的团队便在台湾活化了小型公共空间和体育场馆。他们重新设计游乐设施,放在未被充分利用的公共空间,打造成大受欢迎的游乐场,吸引了大量年轻家长和小朋友。游乐场中设置多个单槓结构设施,人们可以即兴掛上篮球网、鞦韆、吊牀等等,灵活多变的设计满足不同用家的需要,也為破落老化的社区寻回生气,变成让人安心休憩的地方。

在香港,近年公眾对开放空间的认知也增长了不少。「行德」的主席邵在德(Markus Shaw)担起了把德辅道中部份路段变成行人专用区这个重大挑战。位处中环核心地带,这交通大动脉长年水洩不通,又有多个施工地盘,常有人车争路的现象。Markus的愿景是,重新设计德辅道中,把附近的文化地标连繫起来,变成市民共享的公共空间。2016年一个星期日下午,他们在那里作出了一次史无前例的行人专用区试验。今年,他们举办了公开比赛,徵集设计意念,胜出者将在设计营商周(BODW中分享他们的设计视野。

对一个城市来说,公共空间是让市民见面、互动的重要空间,需要容纳多元文化,开启对话。其终极目标,是成為不同背景的人相遇、找到共识、令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场地。这可能也正正是城市的本质。

今期的DMatters会带大家参与设计创业培育计划(DIP)的季度交流活动,认识新朋友。另外会回顾Kulture Salon 11,看看香港的本地时装设计。还有专為老师而设的IDK工作坊,看看他们怎样把设计思维带入校园之中。

延伸阅读
公共设计期刊 Public 对High Line带来的改变的深入报导:
http://publicjournal.online/the-high-line-effect/

Plan b 旗下的专注改造市区小型开放空间项目:Park Up
https://www.theplanb.cc/parkup/

由「行德」编製的德辅道中社区步行路线图
http://www.walkdvrc.hk/upload/files/research/20180730052634_86.pdf

按此按此瀏览 DMatters 9月号 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