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HK X 藤幡正树:从虚拟角度探索湾仔的过去与现在

构成一个地方的重要元素是甚麼?一个地方的人和歷史,跟建筑和空间规划同样重要。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扩增实境(Augmented Reality,AR)等崭新科技正协助人类看到只存在於想像中的事物,那麼,它们可以把一个地方的过去,呈现在我们眼前吗?由香港旅游事务署呈献、香港设计中心主办、香港动漫画联会作為策略伙伴,為期3年的「#ddHK设计#香港地」计划,与知名日本新媒体艺术家藤幡正树及奥沙艺术基金合作,透过公共艺术作品《BeHere》,探索这个可能。

藤幡正树是最具前瞻视野的当代日本新媒体艺术家之一。自80年代起以录像、动画、电脑成像等科技元素创作,他的互动网络装置广受艺术界肯定,代表作包括《Beyond Pages》(1995-1997)、《Removable Reality》(1992)、 《Impressing Velocity》(1994)等。在《BeHere》这个作品中,他运用AR及手机应用程式,重现昔日的「香港地」日常场境。沿著旧湾仔海岸线,由蓝屋到东美花园选取了10个地点,将设置多个虚拟立体形像、摄影测量法及歷史场景,让你用手机程式寻觅过往的日常生活。#ddHK设计#香港地将於12月推出,如箭在弦,我们有幸跟藤幡正树谈谈作品的创作过程。

可以告诉我们多一点关於《BeHere》背后的概念吗?
《BeHere》是一个期望能让公眾投入其中的新媒体艺术作品,目的有二:第一是透过新媒体思考人与地方、过去和现在的关联;第二是探索AR与三维模型(3D modelling)两种科技结合的新可能。我们以40到70年代的旧香港照片作為参考,由演员们重新演绎往昔日常,同时用摄影测量法(photorgrammetry)和70台相机作360度拍摄,然后用AR技术呈现虚拟立体形象。观眾可以自由组合场境,甚至把自己变成其中一部分。

你期望观眾怎样投入《BeHere》的体验?
他们只需移动自己的手机或平板电脑,便能截取不同的AR数据,发掘混合过去和现在、虚拟和现实的影像的趣味。这个平台鼓励观眾们探索个人体验、寻找过去足跡和為未来创造新回忆。整个体验没有既定模式,他们可以自由地跟立体AR影像互动,重构场景或把家人朋友摄入镜中。项目在公共空间中进行,所以很难预测参加者的反应,但所有互动都会被记录下来,让我们了解不同年纪的人怎样理解歷史。

你和团队参考了很多旧香港照片,又访问了湾仔区的居民,可以跟我们分享当中有趣的发现吗?
区内的长者对旧日活动的详述,是我无法单从照片中掌握得到的。这些已消失的街头活动,对我来说非常有趣。我尽可能拣选能够代表寻常生活的照片,但由於当时相机非常昂贵,所以照片很可能是由富有人家或专业人士拍下的。可能连他们自己也不太清楚照片背后的故事。我利用受访者所述的零碎歷史片段,建构起代表整个社区的「meta-monument」。成為了深度探索这些影像歷史的核心一员,我希望能将这体验透过AR带给其他人。

项日中面对最大的挑战是甚麼?你跟团队怎样克服?
最大的挑战主要是两个技术问题。摄影测量法牵涉的演算法是為製作地图而发明的,当中运用的是航拍照片。虽然它在电玩和电影界已愈来愈普及,但仍然极少应用於捕捉人物动态之中。其次,儘管AR已愈来愈普及,但其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在一个公眾项目中运用如此新的技术,是一个大胆尝试。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加倍小心。

但幸运的是,我们得到很多支援,没有这些协助,这项目难以成真。在研究阶段,Gillian Choa、Roger Garcia、蛙王和Stanley Wong跟我分享了他们的故事,圣雅各福群会為我们安排採访当地长者。我对他们由衷致谢,以及让我们使用影像的所有版权拥有者。製作阶段需要场地和工具的支援,包括70台相机、佈景和道具,庆幸能得到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香港演艺学院舞台及艺术製作学院、香港浸会大学和东京艺术大学的支持,我们非常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