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A評審眼中的亞洲當代設計

由香港設計中心在2003年成立的DFA設計獎,表揚整個亞洲區的傑出設計師和項目,在設計界早已享負盛名,而且舉足輕重。去年,超過200位傑出設計人才和優秀創新項目獲得這項殊榮,在提高生活質素及推動設計發展的成就得到肯定。獎項共設5個計劃,無論是設計大師或年輕才俊、近年新興或發展悠久的設計類型,幾乎全部涵蓋。

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和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於上月截止報名,一如以往反應熱烈,而評審也在7月全面展開。DFA各獎項的評審團由世界知名的業界領袖和專家組成,過程全面而嚴謹。毫無疑問,DFA是現今積極地塑造和推進亞洲設計的勢力之一。你可能會好奇:「21世紀的亞洲設計需具備甚麼特質呢?」上期看過一些評審準則,這次我們有幸跟其中3位評審談談當代設計的特質和評審過程。

「21世紀的社會急劇變化,在設計上,我們至今一直追求便利性、舒適度和新穎意念。在未來,儘管媒體繼續演變,意識和創意將仍然是設計的精髓所在。」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評審之一松井桂三說。他現在是大阪藝術大學短期大學部設計及藝術學系系主任,曾擔任多個國際設計比賽的評審。


國際建築工作室COLLECTIVE的創辦人及董事吳家瑩(Betty Ng)則認為當代亞洲設計師必須對其身處的環境具備意識,明白時代背景和地理位置是設計的重要本質。她也談到認識歷史和設計理論的重要:「我們要敏銳地審視別人做過的設計,再把概念重新演繹。」


在眾多參賽作品之中,甚麼能吸引到他們的目光呢?工業設計顧問公司Priestmangoode主席、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評審Paul Priestman說:「我尤其留意能提高生活質素,同時全盤考慮對環境的影響的作品。」談到以往的評審經驗,他說:「往往是一些最簡單、最低成本的作品能引起我的興趣,限制極大的框架常常能激發最好的創意概念。」


那麼對年輕設計師來說,要在這個時代獲得成功,最重要的條件是甚麼?Betty認為是「開發未知領域的勇氣和技巧、不斷尋求新挑戰的堅持。」她將為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出任評審,尤其着重候選人的「自我批判、對未知的好奇和將失敗轉化成動力的能力。」松井桂三則認為出門遊歷是培養敏感度的最佳辦法:「每次在旅途上遇到的新想法、發現、感受和偶遇,都刺激我反思固有觀念。」

我們很慶幸得到3位評審百忙中抽空作分享,同時非常感謝他們為各獎項擔任評審工作,和我們共同推進香港和亞洲設計的發展。我們翹首以待,看今年各獎項花落誰家。